1. Redis介绍相关知识
Redis是单线程+多路IO复用技术
多路复用是指使用一个线程来检查多个文件描述符(Socket)的就绪状态,比如调用select和poll函数,传入多个文件描述符,如果有一个文件描述符就绪,则返回,否则阻塞直到超时。得到就绪状态后进行真正的操作可以在同一个线程里执行,也可以启动线程执行(比如使用线程池)
端口号6379
默认16个数据库,类似数组下标从0开始,初始默认使用0号库
统一密码管理,所有库同样密码
2. 常用五大数据类型
2.1 Redis键(key)
命令 | 解释 |
---|---|
keys * |
查看当前库所有key (匹配:keys *1) |
exists key |
判断某个key是否存在 |
type key |
查看你的key是什么类型 |
del key |
删除指定的key数据 |
unlink key |
非阻塞删除,只是将键与键空间断开连接。真正的删除会在后续异步操作 |
expire key 10 |
为给定的key设置过期时间10秒钟 |
ttl key |
查看还有多少秒过期,-1表示永不过期,-2表示已过期 |
select <dbid> |
切换数据库 |
dbsize |
查看当前数据库的key的数量 |
flushdb |
清空当前库 |
flushall |
清空全部库 |
2.2 Redis字符串(String)
2.2.1 简介
String是Redis最基本的类型,你可以理解成与Memcached一模一样的类型,一个key对应一个value。
String类型是二进制安全的
。意味着Redis的string可以包含任何数据。比如jpg图片或者序列化的对象。
String类型是Redis最基本的数据类型,一个Redis中字符串value最多可以是512M
2.2.2 常用命令
命令 | 解释 |
---|---|
set <key> <value> |
添加键值对 |
get <key> |
查询对应键值 |
append <key> <value> |
将给定的<value> 追加到原值的末尾 |
strlen <key> |
获得值的长度 |
setnx <key> <value> |
只有在 key 不存在时 设置 key 的值 |
incr <key> |
将 key 中储存的数字值增1,只能对数字值操作,如果为空,新增值为1 |
decr <key> |
将 key 中储存的数字值减1,只能对数字值操作,如果为空,新增值为-1 |
incrby/decrby <key> <步长> |
将 key 中储存的数字值增减。自定义步长 |
mset <key1> <value1> <key2> <value2> |
同时设置一个或多个 key-value对 |
mget <key1> <key2> <key3> |
同时获取一个或多个 value |
msetnx <key1> <value1> <key2> <value2> |
同时设置一个或多个 key-value 对,当且仅当所有给定 key 都 不存在。原子性,有一个失败则都失败 |
getrange <key> <起始位置> <结束位置> |
获得值的范围,类似java中的substring,前包,后包 |
setrange <key> <起始位置> <value> |
用<value> 覆写<key> 所储存的字符串值,从<起始位置> 开始(索引从0开始)。 |
setex <key> <过期时间> <value> |
设置键值的同时,设置过期时间,单位秒 |
getset <key> <value> |
以新换旧,设置了新值同时获得旧值 |
*NX: 当数据库中key不存在时,可以将key-value添加数据库
*XX: 当数据库中key存在时,可以将key-value添加数据库,与NX参数互斥
*EX: key的超时秒数
*PX: key的超时毫秒数,与EX互斥
==原子性==
所谓原子操作是指不会被线程调度机制打断的操作
这种操作一旦开始,就一直运行到结束,中间不会有任何 context switch (切换到另一个线程)。
(1)在单线程中,能够在单条指令中完成的操作都可以认为是”原子操作”,因为中断只能发生于指令之间。
(2)在多线程中,不能被其它进程(线程)打断的操作就叫原子操作。
Redis单命令的原子性主要得益于Redis的单线程。
2.2.3 数据结构
String的数据结构为简单动态字符串(Simple Dynamic String,缩写SDS)。是可以修改的字符串,内部结构实现上类似于Java的ArrayList,采用预分配冗余空间的方式来减少内存的频繁分配。
如图中所示,内部为当前字符串实际分配的空间capacity一般要高于实际字符串长度len。当字符串长度小于1M时,扩容都是加倍现有的空间,如果超过1M,扩容时一次只会多扩1M的空间。需要注意的是字符串最大长度为512M。
2.3 Redis列表(List)
2.3.1 简介
Redis 列表是简单的字符串列表,按照插入顺序排序。你可以添加一个元素到列表的头部(左边)或者尾部(右边)。
它的底层实际是个双向链表,对两端的操作性能很高,通过索引下标的操作中间的节点性能会较差。
2.3.2 常用命令
命令 | 解释 | |
---|---|---|
lpush/rpush <key> <value1> <value2> <value3> .... |
从左边/右边插入一个或多个值 | |
lpop/rpop <key> |
从左边/右边吐出一个值。值在键在,值光键亡 | |
rpoplpush <key1> <key2> |
从<key1> 列表右边吐出一个值,插到<key2> 列表左边 |
|
lrange <key> <start> <stop> |
按照索引下标获得元素(从左到右),0左边第一个,-1右边第一个,(0 -1表示获取所有) | |
lindex <key> <index> |
按照索引下标获得元素(从左到右) | |
llen <key> |
获得列表长度 | |
`linsert |
after |
在<value> 的前/后面插入<newvalue> |
lrem <key> <n> <value> |
从左边删除 n 个 value (从左到右)。当n<0时,从右向左 | |
lset <key> <index> <value> |
将列表key下标为index的值替换成value |
2.3.3 数据结构
List的数据结构为快速链表quickList。
首先在列表元素较少的情况下会使用一块连续的内存存储,这个结构是zipList,也即是压缩列表。它将所有的元素紧挨着一起存储,分配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。当数据量比较多的时候才会改成quicklist。
因为普通的链表需要的附加指针空间太大,会比较浪费空间。比如这个列表里存的只是int类型的数据,结构上还需要两个额外的指针prev和next。
Redis将链表和ziplist结合起来组成了quicklist。也就是将多个ziplist使用双向指针串起来使用。这样既满足了快速的插入删除性能,又不会出现太大的空间冗余。
2.4 Redis集合(Set)
2.4.1 简介
Redis set对外提供的功能与list类似,是一个列表的功能,特殊之处在于set是可以自动排重的,当你需要存储一个列表数据,又不希望出现重复数据时,set是一个很好的选择,并且set提供了判断某个成员是否在一个set集合内的重要接口,这个也是list所不能提供的。
Redis的Set是string类型的无序集合。底层是一个value为null的hash表,所以添加,删除,查找的复杂度都是O(1)。
2.4.2 常用命令
命令 | 解释 |
---|---|
sadd <key> <value1> <value2> ..... |
将一个或多个元素加入到集合 key 中,已经存在的元素将被忽略 |
smembers <key> |
取出该集合的所有值 |
sismember <key> <value> |
判断集合<key> 是否为含有该<value> 值,有1,没有0 |
scard <key> |
返回该集合的元素个数 |
srem <key> <value1> <value2> .... |
删除集合中的某个元素 |
spop <key> |
随机从该集合中吐出一个值 |
srandmember <key> <n> |
随机从该集合中取出n个值。不会从集合中删除 |
smove <source> <destination> <value> |
把集合中一个值从一个集合移动到另一个集合 |
sinter <key1> <key2> |
返回两个集合的交集元素 |
sunion <key1> <key2> |
返回两个集合的并集元素 |
sdiff <key1> <key2> |
返回两个集合的差集元素(key1中的,不包含key2中的) |
2.4.3 数据结构
Set数据结构是dict字典,字典是用哈希表实现的。
Java中HashSet的内部实现使用的是HashMap,只不过所有的value都指向同一个对象。Redis的set结构也是一样,它的内部也使用hash结构,所有的value都指向同一个内部值。
2.5 Redis哈希(Hash)
2.5.1 简介
Redis hash是一个键值对集合。是一个string类型的field和value的映射表,特别适合用于存储对象。
类似Java里面的Map
用户ID为查找的key,存储的value用户对象包含姓名,年龄,生日等信息,如果用普通的key/value结构来存储,主要有以下2种存储方式:
每次修改用户的某个属性需要,先反序列化改好后再序列化回去。开销较大。
用户ID数据冗余
通过 key(用户ID) + field(属性标签)
就可以操作对应属性数据了,既不需要重复存储数据,也不会带来序列化和并发修改控制的问题
2.5.2 常用命令
命令 | 解释 |
---|---|
hset <key> <field> <value> |
给<key> 集合中的<field> 键赋值<value> |
hget <key> <field> |
从<key> 集合<field> 取出value |
hmset <key> <field1> <value1> <field2> <value2> ... |
批量设置hash的值 |
hexists <key> <field> |
查看哈希表 key 中,给定域 field 是否存在 |
hkeys <key> |
列出该hash集合的所有field |
hvals <key> |
列出该hash集合的所有value |
hincrby <key> <field> <increment> |
为哈希表 key 中的域 field 的值加上增量 |
hsetnx <key> <field> <value> |
将哈希表 key 中的域 field 的值设置为 value ,当且仅当域 field 不存在 |
2.5.3 数据结构
Hash类型对应的数据结构是两种:ziplist(压缩列表),hashtable(哈希表)。当field-value长度较短且个数较少时,使用ziplist,否则使用hashtable。
2.6 Redis有序集合(Zset)
2.6.1 简介
Redis有序集合zset与普通集合set非常相似,是一个没有重复元素的字符串集合。
不同之处是有序集合的每个成员都关联了一个评分(score),集合中的成员按照最低分到最高分的方式排序。集合的成员是唯一的,但是评分可以是重复的。
因为元素是有序的, 所以可以根据评分(score)或者次序(position)来获取一个范围的元素。
访问有序集合的中间元素也是非常快的,因此可以使用zset作为一个没有重复成员的智能列表。
2.6.2 常用命令
命令 | 解释 |
---|---|
zadd <key> <score1> <value1> <score2> <value2> |
将一个或多个 member 元素及其 score 值加入到有序集 key 当中。 |
zrange <key> <start> <stop> [WITHSCORES] |
返回有序集 key 中,下标在\ |
zrangebyscore <key> <min> <max> [WITHSCORES] [limit offset count] |
返回有序集 key 中,所有 score 值介于 min 和 max 之间(包括等于min或max)的成员。有序集成员按 score 值递增(从小到大)次序排列。 |
zrevrangebyscore <key> <min> <max> [withscores] [limit offset count] |
同上,改为从大到小排列。 |
zincrby <key> <increment> <value> |
为元素的score加上增量 |
zrem <key> <value> |
删除该集合下,指定值的元素 |
zcount <key> <min> <max> |
统计该集合,分数区间内的元素个数 |
zrank <key> <value> |
返回该值在集合中的排名,从0开始 |
2.6.3 数据结构
SortedSet(zset)是Redis提供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数据结构,一方面它等价于Java的数据结构Map
zset底层使用了两个数据结构
- hash,hash的作用就是关联元素value和权重score,保障元素value的唯一性,可以通过元素value找到相应的score值。
- 跳跃表,跳跃表的目的在于给元素value排序,根据score的范围获取元素列表。
2.6.4 跳跃表(跳表)
简介
有序集合在生活中比较常见,例如根据成绩对学生排名,根据得分对玩家排名等。对于有序集合的底层实现,可以用数组、平衡树、链表等。数组不便元素的插入、删除;平衡树或红黑树虽然效率高但结构复杂;链表查询需要遍历所有效率低。Redis采用的是跳跃表。跳跃表效率堪比红黑树,实现远比红黑树简单。
跳跃表是一种随机化的数据结构,就是一种可以进行二分查找的有序链表,为每个节点随机出一个层数(level)
对比有序链表和跳跃表,从链表中查询出51
有序链表
要查找值为51的元素,需要从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查找、比较才能找到。共需要6次比较。
跳跃表
从第2层开始,1节点比51节点小,向后比较。21节点比51节点小,继续向后比较,后面就是NULL了,所以从21节点向下到第1层。
在第1层,41节点比51节点小,继续向后,61节点比51节点大,所以从41向下
在第0层,51节点为要查找的节点,节点被找到,共查找4次。
3. Redis配置文件介绍
文件 /etc/redis/redis.conf
3.1 NETWORK
bind
默认情况bind=127.0.0.1只能接受本机的访问请求
不写的情况下,接受任何ip地址的访问
protected-mode
设置本机访问保护模式
如果开启了protected-mode,那么在没有设定bind ip且没有设密码的情况下,Redis只允许接受本机的响应
port
端口号,默认6379
tcp-backlog
设置tcp的backlog,backlog其实是一个连接队列,backlog队列总和=未完成三次握手队列 + 已经完成三次握手队列。
在高并发环境下需要一个高backlog值来避免慢客户端连接问题。
注意Linux内核会将这个值减小到/proc/sys/net/core/somaxconn的值(128),所以需要确认增大/proc/sys/net/core/somaxconn和/proc/sys/net/ipv4/tcp_max_syn_backlog(128)两个值来达到想要的效果
timeout
一个空闲的客户端维持多少秒会关闭,0表示关闭该功能。即永不关闭
。
tcp-keepalive
对访问客户端的一种心跳检测
,每n秒检测一次。
单位为秒,如果设置为0,则不会进行Keepalive检测,建议设置成60
3.2 GENERAL
daemonize
是否为后台进程,设置为yes
profile
存放pid文件的位置,每个实例会产生一个不同的pid文件
loglevel
指定日志记录级别,Redis总共支持四个级别:debug、verbose、notice、warning,默认为notice
四个级别根据使用阶段来选择,生产环境选择notice或者warning
logfile
日志文件名称
databases
设定库的数量,默认16个,默认数据库为0,可以使用SELECT \
3.3 SECURITY
requirepass
设置密码,进入redis时通过auth <pass>
来使用
在命令中设置密码,只是临时的,永久设置需要在配置文件中进行设置
3.4 CLIENTS
maxclients
设置redis同时可以与多少个客户端进行连接。默认情况下为10000个客户端。
如果达到了此限制,redis则会拒绝新的连接请求,并且向这些连接请求方发出“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”以作回应。
3.5 MEMORY MANAGEMENT
maxmemory
建议必须设置,否则,将内存占满,造成服务器宕机
设置redis可以使用的内存量。一旦到达内存使用上限,redis将会试图移除内部数据,移除规则可以通过maxmemory-policy来指定。
如果redis无法根据移除规则来移除内存中的数据,或者设置了“不允许移除”,那么redis则会针对那些需要申请内存的指令返回错误信息,比如SET、LPUSH等。
但是对于无内存申请的指令,仍然会正常响应,比如GET等。如果你的redis是主redis(说明你的redis有从redis),那么在设置内存使用上限时,需要在系统中留出一些内存空间给同步队列缓存,只有在你设置的是“不移除”的情况下,才不用考虑这个因素。
maxmemory-policy
- volatile-lru:使用LRU算法移除key,只对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;(最近最少使用)
- allkeys-lru:在所有集合key中,使用LRU算法移除key
- volatile-lfu:使用LFU算法移除key,只对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;(最近最不常使用)
- allkeys-lfu:在所有集合key中,使用LFU算法移除key
- volatile-random:在过期集合中移除随机的key,只对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
- allkeys-random:在所有集合key中,移除随机的key
- volatile-ttl:移除那些TTL值最小的key,即那些最近要过期的key
- noeviction:不进行移除。针对写操作,只是返回错误信息
maxmemory-samples
设置样本数量,LRU,LFU算法和最小TTL算法都并非是精确的算法,而是估算值,所以你可以设置样本的大小,redis默认会检查这么多个key并选择其中LRU的那个
一般设置3到7的数字,数值越小样本越不准确,但性能消耗越小
4. Redis的发布和订阅
4.1 什么是发布和订阅
Redis 发布订阅 (pub/sub) 是一种消息通信模式:发送者 (pub) 发送消息,订阅者 (sub) 接收消息。
Redis 客户端可以订阅任意数量的频道。
4.2 Redis的发布和订阅
客户端可以订阅频道如下图
当给这个频道发布消息后,消息就会发送给订阅的客户端
4.3 发布订阅命令行实现
- 打开一个客户端订阅channel1
- 打开另一个客户端,给channel1发布消息hello
- 第一个客户端接收到消息
5. Redis新数据类型
5.1 Bitmaps
5.1.1 简介
Redis提供了Bitmaps以实现对位的操作
Bitmaps本身不是一种数据类型,实际上它就是字符串(key-value),但是它可以对字符串的位进行操作。
Bitmaps单独提供了一套命令,所以在Redis中使用Bitmaps和使用字符串的方法不太相同。可以把Bitmaps想象成一个以位为单位的数组,数组的每个单元只能存储0和1,数组的下标在Bitmaps中叫做偏移量。
5.1.2 命令
命令 | 解释 |
---|---|
setbit <key> <offset> <value> |
设置Bitmaps中某个偏移量的值(0或1) |
getbit <key> <offset> |
获取Bitmaps中某个偏移量的值 |
bitcount <key> [start end] |
统计字符串从start字节到end字节比特值为1的数量,可以使用负数值:比如 -1 表示最后一个字节,而 -2 表示倒数第二个字节 |
bitop and(or/not/xor) <destkey> [key…] |
bitop是一个复合操作,它可以做多个Bitmaps的and(交集)、or(并集)、not(非)、xor(异或)操作并将结果保存在destkey中。 |
5.2 HyperLogLog
5.2.1 简介
求集合中不重复元素个数的问题称为基数问题。
Redis HyperLogLog就是用来做基数统计的算法,HyperLogLog的优点是在输入元素的数量或者体积非常非常大时,计算基数所需的空间总是固定的、并且是很小的。
在 Redis 里面,每个 HyperLogLog 键只需要花费 12 KB 内存,就可以计算接近 2^64 个不同元素的基数。这和计算基数时,元素越多耗费内存就越多的集合形成鲜明对比。
但是,因为 HyperLogLog 只会根据输入元素来计算基数,而不会储存输入元素本身,所以 HyperLogLog 不能像集合那样,返回输入的各个元素。
5.2.2 命令
命令 | 解释 |
---|---|
pfadd <key> <element> [element ...] |
添加指定元素到 HyperLogLog 中 |
pfcount <key> [key ...] |
计算HLL的近似基数,可以计算多个HLL |
pfmerge <destkey> <sourcekey> [sourcekey ...] |
将一个或多个HLL合并后的结果存储在另一个HLL中,比如每月活跃用户可以使用每天的活跃用户来合并计算可得 |
5.3 Geospatial
5.3.1 简介
Redis 3.2 中增加了对GEO类型的支持。GEO,Geographic,地理信息的缩写。该类型,就是元素的2维坐标,在地图上就是经纬度。redis基于该类型,提供了经纬度设置,查询,范围查询,距离查询,经纬度Hash等常见操作。
5.3.2 命令
命令 | 解释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
geoadd <key> <longitude> <latitude> <member> [longitude latitude member...] |
添加地理位置(经度,纬度,名称) | |||
geopos <key> <member> [member...] |
获得指定地区的坐标值 | |||
`geodist |
km | ft | mi]` | 获取两个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,mi-英里,ft-英尺。默认使用m |
`georadius |
km | ft | mi]` | 以给定的经纬度为中心,找出某一半径内的元素 |
6. Jedis
- 引入依赖
1 |
|
注意事项
禁用Linux的防火墙,redis.conf中注释掉bind 127.0.0.1 ,然后 protected-mode no
测试
1
2
3
4
5
6
7
8
9public class Demo01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Jedis jedis = new Jedis("192.168.231.131",6379);
jedis.auth("password");
String pong = jedis.ping();
System.out.println("连接成功:"+pong);
jedis.close();
}
}简单使用
key
1
2
3
4
5
6
7jedis.set("k1", "v1");
jedis.set("k2", "v2");
Set<String> keys = jedis.keys("*");
System.out.println(keys.size());
System.out.println(jedis.exists("k1"));
System.out.println(jedis.ttl("k1"));
System.out.println(jedis.get("k1"));string
1
2
3jedis.mset("str1","1","str2","v2","str3","v3");
System.out.println(jedis.mget("str1","str2","str3"));
jedis.incr("str1");list
1
List<String> list = jedis.lrange("mylist",0,-1);
set
1
2
3
4
5jedis.sadd("orders", "order01");
jedis.sadd("orders", "order02");
jedis.sadd("orders", "order03");
Set<String> smembers = jedis.smembers("orders");
jedis.srem("orders", "order02");hash
1
2
3
4
5
6
7
8jedis.hset("hash1","userName","lisi");
System.out.println(jedis.hget("hash1","userName"));
Map<String,String> map = new HashMap<String,String>();
map.put("telphone","13810169999");
map.put("address","atguigu");
map.put("email","abc@163.com");
jedis.hmset("hash2",map);
List<String> result = jedis.hmget("hash2", "telphone","email");zset
1
2
3
4jedis.zadd("zset01", 100d, "z3");
jedis.zadd("zset01", 90d, "l4");
Set<String> zrange = jedis.zrange("zset01", 0, -1);
7. SpringBoot整合Redis
引入依赖
1
2
3
4
5
6
7
8
9
10<!--redis-->
<dependency>
<groupId>org.springframework.boot</groupId>
<artifactId>spring-boot-starter-data-redis</artifactId>
</dependency>
<dependency>
<groupId>org.apache.commons</groupId>
<artifactId>commons-pool2</artifactId>
<version>2.11.1</version>
</dependency>配置文件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spring:
redis:
host: 192.168.231.131
password: password
port: 6379
timeout: 18000000
lettuce:
pool:
# 连接池最大连接数(负值表示没有限制)
max-active: -1
# 最大阻塞等待时间(负数表示没有限制)
max-wait: -1
# 连接池中的最大空闲连接
max-idle: 10
# 连接池中的最小空闲连接
min-idle: 0添加配置类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@EnableCaching
@Configuration
public class RedisConfig extends CachingConfigurerSupport {
@Bean
public RedisTemplate<String, Object> redisTemplate(RedisConnectionFactory factory) {
// 1.创建 redisTemplate 模版
RedisTemplate<String, Object> template = new RedisTemplate<>();
// 2.关联 redisConnectionFactory
template.setConnectionFactory(factory);
// 3.创建 序列化类
GenericToStringSerializer genericToStringSerializer = new GenericToStringSerializer(Object.class);
// 6.序列化类,对象映射设置
// 7.设置 value 的转化格式和 key 的转化格式
template.setValueSerializer(genericToStringSerializer);
template.setKeySerializer(new StringRedisSerializer());
template.afterPropertiesSet();
return template;
}
}测试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@RestController
@RequestMapping("/redisTest")
public class RedisTestController {
@Autowired
private RedisTemplate redisTemplate;
@GetMapping
public String testRedis() {
//设置值到redis
redisTemplate.opsForValue().set("name","lucy");
//从redis获取值
String name = (String)redisTemplate.opsForValue().get("name");
return name;
}
}